古城的“留余”碑刻

2013-4-11 23:48| 发布者: 篆刻| 查看: 2410| 评论: 0

古城的“留余”碑刻文/图 薛龙和解放路小学大门外南墙上的特留余地四尺碑刻西大寺留余巷张謇手书留余
山巷清真寺地界碑

  《现代汉语词典》上“留余”的解释是指说话、办事不走极端,留下可以回旋的地步。它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处世哲理,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儒道文化和处世理念在现实生活上的折射,是宽容的外向和深化。

  宽容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具有的美德,也是当下大力提倡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要素。在过去,人们以原始的碑刻文化记载和传承着这种道德自律,而在古城镇江也有类似的传说和遗存。

  一座城市今天还留有七座之多体现友邻礼让的“留余”石刻,实在令人欣喜,说明宽容之美德在其时已成为古城居民的道德自觉,睦邻亦已成为一种纯朴的民风。而这些碑刻遗存,对时下某些只图一己私利,见缝插针地私搭乱建之风亦不无教育意义。

  “留余”由来

  河南省巩义市康百万庄园现存有中华名匾——“留余匾”,长1.65米,宽0.75米。除标题“留余”二字为篆书外,其余为行楷。该匾是同治年间进士牛瑄所题,立于1871年。其造型犹如一面迎风招展的黄色旗帜,上凹下凸。上凹寓意“上留余于天,对得起朝廷”;下凸寓意“下留余于地,对得起百姓与子孙”。该匾是康家训示家中子弟的家训匾,于今仍有借鉴意义。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流传了几百年,至今读来仍朗朗上口,令人回味无穷。故事起源竟有十几个版本,诗作者也涉及多人,如明代嘉靖朝谏议大夫舒芬(1487年-1531年)、吏部尚书郭朴(1511年-1593年),以及清康熙年间的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1637年-1708年),理学家胡煦(1655年-1736年)、书画家郑板桥(1693年-1765年)、晚清诗人何绍基(1799年-1873年)等。有的在当地史志中还能找到相关记载,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徽省桐城的“六尺巷”;河南省光山县的“仁义巷”;而在明嘉靖朝谏议大夫舒芬的家乡江西南昌县塘南乡至今还保存着宽宽的“让墙巷”。其中流传最广的当属桐城张英说。据清《桐城县志》记载: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在桐城的家人因建房子与邻居吴府发生矛盾,互不相让,张老夫人修书送张英,要他利用职权干预纠纷。张英接信淡淡一笑,提笔回复老夫人一首打油诗:“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接信后,张老夫人令家丁后退三尺筑墙,当朝权臣如此大度,不但未仗势压人,反而以忍谋和、以让求睦,深深感动了吴氏一家,也主动命家人把院墙后移三尺,从此,张、吴两府消除隔阂,成通家之谊,便留出了千古佳话的“六尺巷”,成为中华民族谦逊礼让传统美德的见证。

  尽管这首古诗有多种版本,但传递的却是一个道理:人与人相处,要多一分谦让,多一分宽容,留一份余地。宽容是深藏爱心的体谅,宽容了别人就等于善待了自己。

  善待邻里,友族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亦是利己利人的相处之道。邻里关系,顾名思义就是指与左邻右舍之间的关系,广义上还可广及至家庭之间、同事之间、朋友之间、单位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国有句古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融洽的邻里关系成为维系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元素。而在古城镇江也有类似的传说和遗存,细细品味,实在不无受益之处。

  “留余”碑刻

  其一:山巷清真寺地界碑。清康熙年间立,书、刻者佚名。清真寺地界标志碑。方形立柱体,地面仅露高20厘米,柱宽11厘米,青石,阴刻,楷书,四面均刻“清真寺地界”,碑旁另有一石碑,露出地面12厘米,上刻“静山堂”。该碑离清真寺西大门外墙达四米之距,实为让路与民,方便南来北往行人之需。【《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之回族卷·铭刻》“界至碑”,第193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12月】

  

  其二:堂留巷。南至大西路,北转东至电力路,长245米,宽1.2米。清光绪年间,天主教堂在此建房时,留有一条巷道,取名堂留巷。【《镇江市标准地名使用手册》第148页,西安地图出版社,1998年12月】

  

  其三:尤唐巷。东至南门大街,西转北至靳家巷,长106米,宽2-2.5米。

  据清《丹徒县志》记载:原称油炭巷。后称尤唐巷,沿用至今。这里相传一段故事:巷内原住有尤,唐两家,尤家要大兴土木,建造房屋,唐家提出让三尺滴水地,因此两家起了争端。当时,尤家为京官,唐家为地方官,尤家子弟写信给在京做官的父亲。老人复信只写了四句话:“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尤家接信后,遵照上人意见,主动让地三尺。唐家深为感动,在建房时,也同样仿效尤家让地三尺,形成了巷道。【《镇江市标准地名使用手册》第132-133页,西安地图出版社,1998年12月】

  

  其四:留余巷。在原山巷东侧,长245米、宽1.5米。

  据称,山西人黄某在镇江经商多年,当年在此购买了土地,建造成四进楼房。他特意在楼房的一端留出了小巷,以方便行人通行,这就是“留余巷”的来历。由于黄某的做法难能可贵,近代实业家张謇(1853--1926)听说此事后,特题写隶书“留余”二字以示表彰,后被人刻成高29厘米、宽74厘米的汉白玉匾额置于留余巷西首券门上。【《镇江市标准地名使用手册》第151页,西安地图出版社,1998年12月】据笔者所记,该巷巷头和巷尾均有拱形券门,东券门上有一楷书“留余巷”石刻,刻于光绪年间,西券门上亦有一块匾额,即为张謇所书隶书“留余”二字,2003年老城区改造时,东首一块不知所终,所幸张謇碑现为润州道院收藏。

  

  其五:“墙外特留余地四尺”石刻。现在解放路小学大门南面围墙上。汉白玉,长82厘米,宽30厘米,阴刻,楷书。

  据校方介绍:镇江“增泰来”颜料店的老板凌焕曾先生发现一些家境贫寒的孩子无法上学,为振兴地方教育和培养人才,他出资三万元购买了道署衙门的一部分,并于此创办敏成小学和建造凌家祠堂。在对院墙进行加固时,为了方便行人,特让出四尺地基,并勒石嵌入院墙,以示来者,因此,该碑刻立碑时间当在1921年左右。

  

  其六:西大寺留余巷碑。民国三十一年重建时所立,汉白玉,阴刻,楷书。长81厘米,高32厘米。

  当年扩建山巷清真寺时,为方便周边行人出行,清真寺让出地基,于清真寺南巷口形成此巷,体现了回族群众的公德心。【《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之回族卷·铭刻》“界至碑”,第193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12月】

  

  其七:笪四箴堂碑。位于爸爸巷21号的东、西山墙地基处,长方形,竖立,刻面高32厘米,宽22厘米,汉白玉,阴刻,楷书。撰、书、刻者佚名.

  记载了笪姓在山巷清真寺附近置地建房时,主动让地与民道的美德。碑刻“笪四箴堂”、“ 民国三十二年四月”、“东西至巷心、南北至街心”字样,“巷”即两侧的小巷道,宽约1.8米;“街”则指南面的“爸爸巷”和北面的“西门大街”,即今大西路。【《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之回族卷·铭刻》“界至碑”,第194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