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篆刻精品镇江受追捧

2013-10-13 20:23| 发布者: 篆刻| 查看: 1109| 评论: 0

9月15日上午,中国篆刻博物馆在江苏镇江西津渡古街区正式开馆,展厅约400平方米,共展示了百余方摹刻作品。记者前往参观发现,该展馆里,存在着不少“扬州元素”,扬州的篆刻艺术,在兄弟城市中大放异彩。

扬州大师作品闪耀镇江

走进展厅,一眼就能看到一方精美的楠木印章,刻着“释星云”,这是镇江赠给扬州人星云大师的印章。尽管这是一枚复制品,而在多个展区,都有扬州篆刻大师的作品。

展厅右侧,扬州仪征篆刻大师吴让之的作品,占据了整个橱窗,十分引人注目。其刻印于遒劲凝练中见流畅,用刀如笔,大气磅礴。前人对其篆书有“怀宁蝉蜕安吴逝,篆势苍茫孰与论”的赞语。一位在馆中参观的老人在这座橱窗前驻足良久,啧啧称赞,连声说,“真不愧是篆刻大师!”

此外,“扬州八怪”中的高凤翰等人的作品,也颇受参观者好评。“虽然没有刻意布置,但这次的篆刻展览,扬州元素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镇江朱方印吧秘书长范先生表示,镇江扬州文化交流一向十分密切,扬州篆刻文化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在全国也有十分广泛的影响,因此这次展出中有这么多扬州大师的作品。

扬州篆刻文化底蕴深厚

扬州文化学者韦明铧表示,早在汉代,篆刻艺术已经在扬州出现,而扬州现存的古印,也以汉印数量最多;明清则是扬州篆刻艺术的兴盛期,出现了一系列的篆刻大家。细细说来,徽派印学创始人何震的得意弟子梁千秋,就是扬州人。此外,徽派印学的独有风格则形成于程邃,此人曾经寓居扬州长达四十年,与扬州结下深厚缘分。

浙派印学和扬州的关系同样十分密切。浙派,即世人通称的西泠八家,以篆刻著称。秦祖永曾将浙派丁敬、黄易、奚冈、蒋仁、陈鸿寿及扬州八怪中的金农、郑燮等七人的印章边款辑为《七家印跋》,世称“雍嘉七子”。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曾长期活动或寓居扬州,名家辈出。

到了乾隆、嘉庆时期,印坛巨匠邓石如游历扬州,传播治印艺术,开一代风气,他的艺术遗产,经过传承发扬,终于在半世纪后,被扬州仪征人吴熙载(字让之)发扬光大,其作品用小篆结体,章法平稳中求虚实变化,跌宕却不失端庄。

而在现当代扬州,知名篆刻家更是比比皆是,扬州现代篆刻盟主蔡易庵,诗书画印皆精妙的孙龙父,名噪海内外的桑愉、魏之祯等,都是篆刻大师。他们在注重传统的基础上,注重传承和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大家的篆刻作品中,不少都是歌咏名城扬州的名词佳句,如“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烟花三月下扬州”等,方寸之间尽显扬州风采。

“扬州的篆刻文化底蕴十分深厚。”韦明铧说,关键是如何把篆刻文化传承发扬下去。

篆刻艺术需要走向大众

如何将篆刻文化在扬州推广,让中国传统的篆刻艺术从小众欣赏走向大众艺术呢?对此,参与了中国篆刻博物馆开馆仪式的扬州学者倪刚表示,篆刻文化,因为其局限性,使得它在目前只能“小众欣赏”,镇江在此前,特别成立了篆刻艺术推广协会,在全市范围内推广篆刻文化,值得扬州借鉴。

此外,他认为,镇江篆刻推广如此顺利,一部分原因就是在材料上进行了革命,将篆刻“产业化”,除了采用传统的石头雕刻外,他们选用了一些木材,使得篆刻艺术更加平民。

而扬州也有著名的“扬州八刻”,在金石、竹砖、甚至象牙上雕刻,十分精美,扬州的商家们可以利用这个先天优势,实现篆刻艺术的多元化,用不同的材料,再将扬州的美景、诗词等篆刻在印章上,将其作为旅游纪念品,来向外地游客展示销售,说不定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篆刻是一种有着很深文化底蕴的艺术行为,如何把它传承和创新,还需要一代又一代扬州人的努力。”倪刚说,文化需要传承,也需要发展,扬州篆刻艺术应该既能坚持本土风格,又能博采众长,走向大众。

记者 赵雅琼 摄影 庄剑翔   
本文来源:扬州晚报